*

                渾然忘我,不知老之將至到 - 陳永森
                       
                  
                資料轉載:雄獅美術雜誌  第130期  1981年12月 
                 撰文/黃麻木  
               

                                                                          

 
和民國一起誕生,從事藝術工作達半個世紀的陳永森,頭上雖已一片霜白,身上的生命力却勇猛過人;尤其胸中那股爲藝術奮進的氣魄。眞
是銳不可擋。
 
五十年前,高中畢業的陳永森一心想赴日硏習藝術,但當時家人以[先成家後立業]的觀念,作爲提供經濟支援的條件。弱冠之年的陳永森認爲
結婚是一種[軟禁],將阻礙他邁向藝術之路的步伐,於是捨棄家庭支援,憑自己的本事而達成赴日學習藝術的心願,並立誓非得到最高榮譽不
回國。
 
 描述: 橫貫公路1965
留學期間,日子相當艱困,幸得吳三連、蔡培火兩位先生幫助,加上對藝術所執幾近痴狂的熱誠態度,陳永森作長久不懈息的努力。去日第二
十年,他的作品終於獲得日本畫界最高榮譽---白壽賞(天皇獎),對一個異國畫冢而言,這是非常難得的殊榮。民國四十一年,陳永森衣錦返鄉
,首度回國向故鄉的父老展示自己二十年來的學習成果。
 
[藝術家比別人辛苦是理所當然的。]陳永森認爲一個人旣然選定[藝術]這項事業,就要視死如歸,全心奉獻;若求名求利,別的行業有更
便捷的方法可以達到,所以他說,萬一自己在藝術方面失敗了,寧可去擺麵攤。

[山莊],陳永森作品
此畫曾連續十一次入選
[日選],而由審查委員授予最高榮譽"白壽賞"

*


  [一張好畫是一個生命,必須是活的。]在學習上,陳永森主張
[寫生]。他認爲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所有的藝術之[道]盡在其中
;寫生所要訓練的不是描繪功夫,而是觀察、體悟的功夫。
 
[藝術永恆之生命,在於執筆前之[大氣磅礴]精神。凡外在形態
,固可借於一時,最終必須摒棄一切依傍。]論創作,陳永森首
重創作時的熱情和成欣;畫面表現則講求神韻。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故可收放於物、理之外,馳騁於道、藝之
間。如此不但可強調創造之自由性,也可作畫家之強烈伸張與
哲學性之坦白表達。]陳永森認爲創作必須掌握靈感,紀錄瞬間
所感應的激情。他回憶有一次,自己到山上寫生風景,畫了幾
張都不滿意,如此反反覆覆,折騰了將近一個禮拜,始終畫不
出心中所要求的。後來的一個下午,突然以瞬間筆法[一揮而就
],屆時他興奮喜悅得忍不住跪地親吻,心中充滿感激。這樣的
創作體驗,使陳永森特別珍惜作品中的[神來之筆],並強調藝術
家對自己的作品要有狂熱的愛情,否則作品是死的,因爲連自己
都不感動的作品,如何能感動人呢?
 
在陳永森的油畫作品裏,我們可以看到大膽、即興、恣意的筆觸;在膠彩作品裏,可以發現細緻的傳統和特殊的氣氛營造;而水墨味道的作品,卻又帶來有文人的抒情意境。如此多重的作品面目。陳永森自己作了歸結;作品寧死不重複,不斷求新求變,然中心精神是連貫一致的---即民族性的表現。這是他對自己所持的信念,至於別人怎麼看、怎麼想,陳永森認爲那不是他的問題。
 
近年來,陳永森著迷於詩文的創作,除了隨口吟哦,在畫作上題詩的興致也越來越大,有些雖然連自己都承認是[畫蛇添足],但詩的靈感湧現時,眞是情不自禁,總要犧牲畫面的一小角落,塗掉來填詩,這是他可愛之處。
 
陳永森接受的是日本教育。只參加過一年國語講習,在長年旅居國外,沒有老師沒有機會接觸中文的情況下,今天他能說國語,寫漢字,甚至作詩,全靠一點一滴的自學凝聚而成。身爲中國人,陳永森不容許自己不懂漢文,進而他更要取法古人之,汲取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來營養自己的藝術,因此讀漢書成了他數十年如一日的睡前功課,此番心意與恆久的毅力,令人敬佩。
 
幾次回國,接觸到國內的青年藝術家,陳永森認爲他們都具潛力 ,但在求技求法之外,希望他們能更用心去思考作品精神內涵的提昇問題,並早
日抛掉師承的包袱。他自認生活在國外,無權要求國內的人怎麼做,只是以老一輩過來人的經驗,提出參考意見。
 
今年十月底,應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陳永森回國舉行從畫五十周年紀念展。這雖是他個人繪畫歷程第三十次的展出,在國內却只是他的第四度
個展,因爲他慎重其事, 不願意輕易報喜,而要以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向國人呈現階段成果,表達自己真誠的感激和藝術信念。爲了準備這次展
出,兩年來陳永森往返日本、台灣,畫下故鄉的景色,然後信心十足地展示於 國人面前。他像孔雀般昂首濶步,而絢麗的畫面正如開展的雀屏,
除了向觀者說[謝謝],陳水森還要宣佈:[......希求邁進第二人生的第一步,將以這次畫展開始!]
對月引入逍遙(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