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
出版及其它图像
99
翠峰
作    者YU CHENG YAO 余承尧
材    质设色纸本 立轴
尺    寸89×45cm / 件 /
说    明

款识:
余承尧作

钤印:
「余承尧印」。
 
展览:
台湾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闽台三杰—余承尧、沈耀初、郑善禧书画联展」,展期自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廿日至二〇一四年二月廿三日


出版:
台湾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台湾近代水墨大系 余承尧—时潮外的巨擘》,二〇〇五年5,并刊于封面,页50

台湾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闽台三杰—余承尧、沈耀初、郑善禧书画集》,二〇一三年,并刊于,页55

赏析:
「余承尧透过唐诗的描述而「取法」唐人的绘画精神,但实际操作上却采取不师古法、批评今人的立场,在早期的山水画中,余承尧还会在水流平阔处偶而加上小舟与人物作为点景,但等他自觉已能充分掌握到山水整体的层次和结构,或说他的山水画中的体量感与层次感已经饱满到无需靠景点来加以强化的时候,他便摒除了这些非现实的古典情调,取而代之的是闽南式的红瓦房、山间的梯田,甚至是台北市郊随处可见的整排整排的白色水泥楼房,这种点景上的改变,一方面使他的山水画具有眼见为凭的真实感,同时也标示了他在心态上,从近乎全盘的批评古人,到适度或不自觉地借鉴古人,最后再到完全不依傍古人、直接与自然对话的转变。」

「从第一张画开始,余承尧就承受着做为一个具备独创精神的艺术家所必须承担的风险,他跳过一千年的绘画史,将自己置于笔墨形式发明和成熟之前的孤绝处,迫使自己成为一个笔墨的发明家与原始诠释者。余承尧的首要价值不在于使某家某派的笔墨更加精炼,不在于增加一种或数种笔墨形式,而在于矫正暮气沉沉的传统水墨画,并重新体现了一种创作本体的可能性,以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了这一正源心法仍然如游丝般地续存着。」

节录林铨居《台湾近代水墨大系 余承尧—时潮外的巨擘》,艺术家出版社,台北,2005